top of page

溝通分析--人與人如何真正溝通 -《上》

  • 作家相片: mia ccad
    mia ccad
  • 2024年5月29日
  • 讀畢需時 14 分鐘

■ 以下介紹 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溝通分析學派) 的概念

《壹》、安撫 (Stroke) 這是人與人之間認可的一個單位。此項理論源自於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無法離群索居,須經由與別人的相處而看到自己,即所謂的 " 自我形象 "。當然,別人的看法有時候是不一樣的。

(1)若對我所說, 所做的事,人們的反應,讓我產生很好的感覺,這是正面的安撫。(2)相反的,若讓我產生不好的感覺,就是負面的安撫。(3)另外有一種最壞的情況,就是:雖然人們看見你,卻沒有給你任何的反應,包括正面或負面的安撫,就像你不存在似的。想像這種情況,會是多麼的痛苦。


舉例來說:你早晨起床,吃飯,上班,工作;雖然你周圍有許多人,卻不和你交談;對你一切舉動也沒有任何語言或行為上的反應;每個人對你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將如何渡過這一天。也許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所以,不論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安撫,我們都或多或少的會接受一些,因為它們有其存在的價值。至少,讓你感覺到 " 我是存在的 "。至於第三種,是毫無安撫的情況,是令人不可思議的。 


因此,安撫可分為正面安撫(肯定的)與負面安撫(否定的)兩種。在心理學理論中,一個人被認可存在是很重要的。人若得不到正面安撫,就會去尋找負面安撫;也就是說,如果我做一些不好的事,別人對我的評價雖然不好,但至少他們看到了,這也表示了 " 我的存在 "。TA 中有一句名言:" 若得不到安撫,會使人的脊椎彎曲萎縮( If you are not stroked, your spinal cord will shrivel up ) "。這種情形對嬰兒,甚至會造成死亡。


當人逐漸成長,所需要的安撫在形式上也有所轉變,不僅僅只是需要(接受),同時也須要去履行(給予)安撫。嬰兒確實十分需要生理上的安撫,如愛撫,擁抱,等。而成人也需要生理上的安撫,但不如嬰兒來的強烈。有時,成人可經由話中所使用的字眼, 身體的姿勢 , 眼神等,來表達對彼此的安撫。關於這方面的理論有許多研究可以證明為事實:在 1945 年,有一個叫 Spit 的人,他研究一些不在家庭中長大的嬰兒,他們成長的過程,尤其是出生後第一年生活在教養院內的孩子。他們多半由護士來照顧。因為護理人員很少而孩子很多,雖然在生理方面 --- 如食物,衣著等,不致饋乏; 但這些護士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談話。所以這些在教養院長大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關懷之外,得不到其它精神上的安撫。 Spit 將這種情況稱為 " 母愛剝奪 "。 從研究中發現,很多這類的孩子有一些明顯的徵候:如嚴重的心理障礙。當他們長大後無法過正常人的生活,更有甚至死亡而其真正原因卻無法查出的例子。


另外有一個研究是:學生們自願將自己關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房間內,達數天之久。沒有光線, 聲音的刺激及時間的觀念;首先出現的特徵是他們開始感到很困擾,繼而產生和精神病患很類似的症狀,如幻覺,妄想,聽到或看到某一些東西,而事實上這些東西都是不存在的。根據研究,這些學生能夠忍受的最長時間是 48 小時,而他們原有的人格結構的功能完全被抹殺了。這些研究指出,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懷、認可與刺激,是多麼的重要。此種概念在 TA 中稱為 Hunger (人性的飢渴)。它說明了人們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基本需求,對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影響。 飢渴( Hunger )可分為三種:(1)刺激飢渴(Stimulus-Hunger)(2)認可飢渴(Recognition-Hunger)(3)結構飢渴(Structure-Hunger)人類所有的需求都包含在這三種飢渴當中。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學習一套如何得到安撫的方法。孩子會試著用各種不同的行為,小心的觀察和別人的關係,而且一一的記錄下來;他會注意別人對他的反應,以訂出自己的行為標準。孩子要得到某些東西時,會以行為來表示:頓腳, 大叫, 哭鬧等。若父母懼於孩子的糾纏而任憑他們用這種方式來到安撫,孩子便會持續使用它,即使是得到負面安撫。等到他們長大成人後,他會將哭鬧轉換成憤怒等其它方式,且堅持別人須滿足其需求,以達到其慾望。他無法使用肯定的, 正面的方式來得到安撫。每一個成年人都有過濾安撫的方法,也了解自己的形象。如我是誰 , 個性如何等等; 對於別人談論我們的話,會自動過濾,選擇自己認為符合的部份並接受之。如果對自己的感覺是不好的人,面對別人的讚美也不會接納,並且會將此種讚美的話,重新加以定義、組合後,再放入自己的價值系統中。譬如;他會認定別人的讚美是要討好他、利用他。


安撫(Sroke)分為四種:

(1) 正面的無條件安撫----沒有任何條件,只要你存在,便接納。如某人對我擁抱,微笑,讚美等。(2) 正面的有條件安撫----會令人感到愉快,但不如無條件安撫來得強烈,因為無條件安撫會讓人感覺到 "不論自己做什麼,都是有價值的 "。(3) 負面的有條件安撫----較具有建設性。(4) 負面的無條件安撫----此種情況是安撫中最壞的一種。


我們會在不同的情況下,分別使用這四種安撫形式。就以我和我女兒相處的情形來說,我發現我常在她表現很乖時,才給她無條件的正面安撫。有時,我和她之間有些爭執,我就很容易給她負面安撫;但經過反省後,我決定以後多給她無條件的正面安撫,而少給有條件的安撫。因為我希望她知道:不論她做了什麼事,她都是很有價值的。


當你批評一個人時,最好是有條件的批評,而不是無條件的批評。譬如說,某人做了一件讓我不舒服的事。當時我並沒有說出來,而將此不滿一點一滴的積壓在心中至無法忍受時。這樣所產生的後果,可能與原先的情況不符,而對方也可能有類似的情況。因而,彼此間產生了負面的關係,無法繼續溝通。因此,我們要常常訓練自己,在批評別人時,最好是有條件的,且要明確的說明清楚。而不要給無條件的負面安撫。由以上的討論,可知人際關係的研究討論,在 TA 的理論系統架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在治療或諮商的關係中,要如何適當的給與個案正面的安撫,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在此,我要特別的強調:正面安撫和禮貌是兩回事。因為當你很有禮貌時,也許是言不由衷的。但是,當你給他人正面安撫時,卻是出自真誠的。個案會感受到其中的差異;特別是在治療的關係下,個案對治療者所說的每一句都會很敏感。因此,教導個案如何在與他人(在治療情境下,即是治療師)相處的過程中,得到自己所需的正面安撫。這對個案是一個很大的幫助,足以改變其生活。但是,這些是需要時間和耐心,慢慢去體會學習的。

在 TA 心理學派中,有一個重要人物 Claude Steiner, 他有很多關於安撫方面的著作。他曾提到安撫經濟學( Stroke Economy ),是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愛的關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濟觀。


譬如,別人給我安撫,我也回應給對方,彼此間一來一往的關係,有一 個檢視的方法:

(1) 給與(Give):給別人安撫的程度如何。

(2) 接受(Accept):接受別人安撫的程度如何。

(3) 要求(Ask for):如何要求安撫。

(4) 拒絕(Say no to):當你不需要安撫時,如何說不。在我國(瑞典)的文化背景裏,不接受別人的安撫,被認為是有禮貌的。


例如,有人稱讚我的衣服很好看,我可能回答:「怎麼會呢!這是十年前的舊衣服,老樣子了」。我認為誇讚別人衣服好看,不如說:「你這個 " 人 " 很好」來得有意義。也許我表面上拒絕,但是內心仍然是很高興的。一般人縱然很關心別人,也多只是藏在內心,不說出口。至於主動的去要求獲得安撫,更認為是不應該的。此外,我們也常常不敢拒絕別人的安撫,很難開口對別人說 " 不 "。


我們經常覺得自己的好壞與價值是決定在別人身上,因此不敢對別人說不。然而,事實上,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價值。我們可以用以上四種方法來測試自己的安撫經濟學,同時也可在諮商專業中,用以了解個案在日常生活中,對安撫使用之情形,進而了解個案問題之所在。以上,我們談了許多有關正面安撫的觀念,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給別人負面的安撫,因為它們也有它們存在的價值的。事實上,我們給我們自己的安撫就經常是負面多於正面的。但是,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安撫,重要的是:要切乎實際。


茲舉一例說明如下:

有一對夫婦,在彼此的關係上出了問題,於是來接受輔導。在接下來的諮商過程中,發現在這個家庭裏,都是太太在付出安撫,一手包辦家中的內外雜務;洗衣,燒飯,帶孩子,整理房間‧‧‧而先生 下班回家後,便坐在沙發上,等著她來服侍。在治療過程中,他們感覺到這是不好的方式。經過討論後,他們決定:太太可以在每一個月中任選一天,用來休息或上街購物,一切家務事均由先生代勞。但是,當這休息的日子越接近,太太的焦慮就愈明顯。她不斷的問先生:「沒有我,你確定能做好這一切嗎?」或「要不要我替你做什麼事?」‧‧‧‧最後,先生只好告訴她:「好吧!妳逛街時,若經過照像館,就幫我買一樣照像機裏需要的小東西吧!」。


結果是:這位太太在這一天中,只為了先生要的小東西,到處找照像館。她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結果自己什麼也沒做。在此例中,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數字比例,即:先生在一年中有365 天的時間,而太太才剛剛開始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這個例子也說明了:我們有時會將自己停頓,走入死巷子而不自覺。就像這位太太一樣。所謂知易行難;雖然知道某些事不好,需要改變;但是等到要去做時,卻發現很困難。













《貳》、結構分析( Structural analysis ; PAC ) 

如 (圖一) 所示 

P:Parent 父母自我                 

A:Aadult 成人自我    

C:Child 兒童自我

 係一個人的三種自我狀態,它對每一個人來說各有其不同的意義與內涵。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有這三部份。它是人所屬的某種狀態,可在分秒間隨時轉換。


 ● 父母自我:

當我們對待別人的行為像自己的父母時,即顯示父母自我。其功能是照顧或控制別人。當我談到父母自我時,不是指一般父母的角色,而是指自我人格中的一部份。它注重價值觀、道德、倫理、文化‧‧‧且代代相傳。 它主要來自自己的父母,且會在不知不覺中會做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為、動作、語言、態度等等‧‧‧。舉例來說:在我小的時候, 每當我母親在忙碌時,臉上總會露出皺眉頭的表情。我很不喜歡看到她這種表情。因為,我總以為她在生我的氣。當時我還想:將來我一定不要這樣。但是,當我長大以後,我知道她是因為家務太忙,而不是真正的在生氣。可是,後來我不自覺的也會在忙碌時,流露出這種表情。而且,還是我的小女兒告訴我,我才發現的呢!! 此例說明了:在父母自我中,我們是如何的將父母或長輩的行為舉止,不自覺的表現出來。有時我們也可在人們所使用的字眼中,看出一個人的父母自我。比如:你應該、你必須、我比你知道的要多,或批評別人,想照顧別人,覺得別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還重要‧‧‧等。 


● 成人自我:

又稱電腦自我。屬於此時此地的一部份。它像監聽器一般,監督自我狀態,分析來自父母或兒童自我的訊息。它重視思考。功能是對事情之選擇,做決定或評估。


● 兒童自我:

代表從前小時候的部份。是人整個生命的開始。比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更充滿精力。當人在表現哭、笑、生氣時,即是使用它。或是對事物的幻想、創造發明等。最典型的字眼是:"我要"、"我不要"。兒童自我是最需要安撫的。 在以上三個自我狀態中,並不是 A 好 P、C 不好。 重要的是:你在什麼情況下去使用它。事實上,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三者功能適時發揮。


● 父母自我在功能上又分為照顧型及控制型二種。

兒童自我在功能上又分為自然型、適應型 (或叛逆型) 二種,如(圖二)所示。在面對外在環境時,適應的兒童自我會說 " 是的 ", 判逆的兒童自我則會說 "不 "。此種模式說明了人如何分配精神能源。在三個自我狀態中,均有相當份量的精神能源,而且彼此會互相移動。比如:我現在正用 A 在上課,這表示此刻我的精神能源均集中在 A, 但仍有其它的能源在 P 和 C 中。 若我開始感覺到疲倦,這時,我的精神能源則可能開始移轉至 C。C 則成為當時的主宰。當我們有許多想法時, 內心經常扮演預演的工作,此即 " 內心對話 " ( Internal Dialogue )如(圖三)所示。 P 對 C 的對話是最常見的內心對話。至於精神能源的相互移動,在 TA 裏,我們常用自我圖 ( Ego gram) 來表示。 它是從自我狀態的功能層面來看自我。

如(圖四)所示:



● CP(控制型父母自我):

常想控制別人、批評別人、替別人界定人生與現實是什麼。用自己的思考去影響別人。


 ● NP(照顧型父母自我):常照顧關懷別人,覺得別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重要。這可從人的語調、姿態手勢等顯示出來。


● A (成人自我):以客觀、理智的思考做決定、評估。


● AC(適應型兒童自我):

其中包括 RC(叛逆型兒童自我)。當別人對你有某些期待時;就以此刻的情形來說,你們就處於 AC,因為你們坐在這裏,聽我上課、做筆記。這是經過你們的 A 做決定,才來到這裏。若你不願來此,卻礙於老板的命令,不得不來。因而上課心不在焉;此時,你就是在 AC 中的 RC 了。


 ● FC(自然型兒童自我):最自然、最容易表現的一面。有需要就去做,表示在照顧自己的 FC。 如:餓 了就吃、累了就睡‧‧‧等。 


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在以上五種自我功能中, 沒有那一個是特別好或壞的,每一個都有其重要性,也都各有其好壞之處。因此,重要的是在了解它之後,你將如何去運用你的時間、能源。


《參》、污染、排除(Contamination, Exclusion) 

接下來我要談一些不太健康的自我的一些情形。 


● 污染(Contamination): 如(圖五)所示。三個自我的界線已被混淆、污染。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污染,但多不致於影響正常生活。但是,若污染太嚴重,則會影響到生活。例如:若 A 受到 P 的污染, 則會產生偏見和幻覺。 若 A受到 C 的污染,則會出現錯覺、妄想的現象。 若太厲害時,甚至會扭曲狀況,而無法面對現實。這樣的話,就需要治療了。

















● 排除(Exclusion) 較常見的 " 排除 " 有下列若干種情形:

 (1) 若排除 P 時(Excluded parent): 如 圖六-a 所示。 這樣的人容易有犯罪傾向,無道德感,易出現反社會性行為。

 (2) 若排除 C 時(Excluded child): 如 圖六-c 所示。 這樣的人生活態度很嚴肅,易有工作狂、官僚作風的傾向。

 (3) 若是不使用 A 的人(Excluded adult):















(4) 若是只有 C 的人(Constant child) : 如 圖七-c 所示。 這樣的人常有害怕的感覺。認為生命或世界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害怕的感覺。

 (5) 若是只有 P 的人(Constant parent):















《肆》、 時間的運用 (Time Structuring) 

曾有研究指出,如果用數字來表示人的一生,以一個活到 70 歲的人來說,統計他花了 20 年的時間睡覺,七年吃飯,用二年半"等" (等人、等車……),三個月繫鞋帶‧‧‧在此我們可以看出,人是如何運用支配自己的時間。現在,我不談個人獨處的時間,而是當我們與人們相處時如何運用時間,下列六種方式,箭頭愈往右,得到安撫就愈多。退縮  儀式  消遣  活動  遊戲  親蜜感 ------------------------------------------------------------------------------>


● 退縮(Withdrawal):與人相處時,採取退縮的態度,不參與別人的談話。自己在幻想某些人、事、物,做白日夢……這是得不到任何安撫的。 


● 儀式(Ritual):很單純的一來一往,例行公事化,追隨一套很簡單的規則。儀式的時間可能很長又複雜,如婚禮。或在特殊情況下很短暫的一種儀式。 例如,每天到同一家店買東西,碰到同一個人,同樣談天氣好壞的話題。二者之間有某種無形的規則,在這些簡單的儀式中,人們得到一些安撫,但不是很多。 舉例來說:有一天我碰到一個 10 年沒見面的老朋友,習慣上都會詢問對方:「你近來好嗎?在那裏高就?家 人可好?是否結婚?‧‧‧」通常我們也只是期待對方說:「好啊!不錯啊‧‧」而他卻不這麼做,反而將這 10 年來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一股腦全部搬出來訴說了 30 分鐘。雖然我根本不想聽,但基於禮貌我並沒有離開。在此可以看出這人沒有遵守儀式的行為,因為多年不見,所談話題應該只是儀式化,而不應談太多較深入的話。


● 消遣(Pastime):例如,雞尾酒會上所談的話, 或開會、婚禮之前的閒話家常,無傷大雅的話題。也許所談之事也很重要,但點到為止,不會深入。例如,女人見面時典型的話題:「你的孩子最近如何?‧‧‧這件衣服多少錢,在那裏買的?‧‧‧」。而男人見面時典型的話題:「昨天的足球賽如何──最近新推出的汽車功能‧‧‧政治上‧‧‧薪水如何‧‧‧」等打發時間的話題。以此種不太深入的話題做溝通,令人覺得很安全,且適當的保持彼此的關係。因為不會牽扯到個人的隱私問題。而且,此時人們會用本身的 C 的直覺,去感覺那些人和你有相同的特質可以玩遊戲。也可能用 C 去發覺某些人可以和你成為好朋友。有時候,這樣的過程也會有經歷到親蜜感的可能。就安撫的獲得來說,在時間的運用上, " 消遣 " 所獲得的安撫比 " 儀式 " 要來的多。 


● 活動(Activity):是指我們在生活上有些既定的目標,需要去完成而定下了步驟。例如,去上班、工作。以目前我們課程的安排,可以說時間都用在活動上,因目標是要了解TA 基本概念。 而此課程的設計是在幫助我們一步步的達到這個目標。但其他各種方式也可能同時存在,因為在你們個人感受上可能有些是退縮,有些是消遣,有些是儀式行為。但不至於會有心理遊戲和親蜜感,因我們彼此了解還不夠深。或許你們之中有一些人彼此已認識很久,會產生一些親蜜感。


● 心理遊戲(Psychological Game):我將個別詳細介紹。 


● 親蜜感(Intimacy):是指當你和別人相處時感到非常開放的一剎那,或在接近別人時感覺很好,這就是親蜜感。


《伍》、 漠視(Discount) 

漠視是一個人內在的心理防衛機動運用,保持個人內在力量之運作,它無法在表面看出,但會在外表行為上顯現出來,例如心理遊戲‧‧‧。 所謂內在心理防衛,包括了參考架構( Frame of Reference ),是和整個生活經驗,生存背景有關。對一個人的將來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人從小就對自己或世界有某種認定,孩子用獨特的方法來看生命的意義及運用時間的方式。這讓他感覺安全。由於生理上的未成熟及生活經驗的缺乏,當小孩子在做決定時,常運用不成熟或錯誤的訊息及思考方式,而在自己的整個架構中建立了一個獨特、主觀而安全的王國。 漠視就是將現實扭曲、擴大或縮小,是與現實不一致的。是指漠視自己、別人和現實(此時此地的情境)。


依其嚴重性來分,有下列四個層次:

(1) 漠視現實之存在(Existence) 舉例來說,有一個母親正在專心的看她喜歡的電視節目,對在房內哭鬧的嬰兒置之不理、聽而不聞。這母親漠視了嬰兒的存在、需要及哭鬧的現實。 

(2) 漠視其存在的重要性(Significance) 即母親聽見孩子的哭鬧,卻不任何反應, 認為不重要。 

(3) 漠視解決問題的可能性(Change Possibilities) 母親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但不去想辦法解決它。 

(4) 漠視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Personal Abilities) 自認無法做到,這母親認為只有褓母或別人才能解決孩子的哭鬧。此理論由 J.Schiff 所創。治療 " 漠視 " 所用之方法稱為「再撫育」 (Reparenting)。 Schiff 的治療對象是屬於嚴重的精神分裂患者,她在治療中發現 " 被漠視 " 是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例如,有一個曾患精神病的人,有天開車走在高速公路上,發現不遠處有一架鋼琴擋在路中央。他心想,這不可能是真的鋼琴,一定是我的幻覺。結果他沒有剎車,就直直的撞上了那架鋼琴。雖然此人曾經過精神治療,並已痊癒。但其內心的漠視層次仍然很高,無法擺脫漠視在內心的運作,所以才會漠視那架鋼琴的存在。 

因此,在治療中,可從病人的漠視層次看出嚴重性,從而展開治療。事實上,每個人多少都有某種程度的漠視。根據研究,大概每四個溝通中,就有一個漠視。一個精神病患發生漠視的頻率及程度會更 高。身為治療者,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找出病人漠視的程度為何。

第四層次的漠視雖較輕微,卻是在做協談時最常見的一種狀況。漠視的結果,容易導致心理遊戲的出現。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情與枷鎖 ---人倫悲劇的省思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掙扎的時代! 而、在這樣一個 大時代的、大背景裏,在一片天與地之間的,這塊土地上,似乎,也難以抗拒,而逐漸的,變得十分扭曲。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變成了這些矛盾與掙扎的交集點。 因此,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與自己、同他人、和環境之間,就無時無刻且無聲無息的...

 
 
 
人生 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前言「人生 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很喜歡一這句話,這是一個很豁達的人生觀:你不是得到一份圓滿的因緣;就是學到怎樣更靠近幸福。你不是得到勝利;就是學到如何避免失敗。你不是得到最終自己想要的結果;就是學到…世事總不會盡如人意。不是得到…就是學到,這樣的人生,沒有什麼好失去和非得...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