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焦慮症概論

  • 作家相片: mia ccad
    mia ccad
  • 2024年5月2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一般常見的「焦慮症狀」如緊張、焦慮、煩躁、不安、胸悶、心悸、易怒、手抖、恐慌、噁心、暈眩、盜汗、失眠,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什麼狀況下需要看精神科?看精神科會有幫助嗎?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指出,焦慮症狀確實會讓未來得到冠狀動脈疾病與心因性死亡的機率增加。

 

(一)、看精神科,不代表「生病」了

我的病人裡最常見的診斷代碼是「焦慮狀態」(Anxiety State),也就是說,還稱不上是正式的「疾病」,但病人有時會覺得不舒服,也容易導致失眠,影響白天作息,因此服用藥物改善生活品質。

 

(二)、看精神科,不見得會服用「很重」的藥

一般刻板印象認為吃精神科的藥,白天會很想睡、很沒精神。其實有些較輕的抗焦慮藥物,只有不到5%的病人吃了會想睡,甚至有些人吃了還更有精神。對輕症病人,這些藥物很快就可以改善焦慮、煩悶、緊張等症狀。

 

(三)、看精神科,不見得要吃「很久」的藥

輕症的焦慮症狀,只需服用輕微的藥物,配合正常睡眠、規律運動,等外在壓力減緩後,焦慮症狀通常很快就會改善,焦慮藥物即可改為「有需要再吃」,不用長期服用。

 

(四)、重點是對生活的影響

如果是好幾天才出現一次焦慮症狀、每次出現沒多久就好轉,就不需要靠藥物。如果你的焦慮症狀幾乎每天都出現、每天出現不止一次,甚至常造成失眠、頭痛、頭暈、心悸等身體症狀,就需要考慮服藥了。

 

(五)、可同時學習腹式呼吸

不希望太依賴藥物的病人,可學習腹式呼吸 ,靠自己力量放鬆心情,可幫助減少服用藥物劑量。多做運動或學瑜珈也會有放鬆身心的效果。

 

(六)、精神科醫師可幫助診斷

一般人對於憂鬱、焦慮、躁鬱、煩躁、恐慌等名詞一知半解,有時會覺得自己或親友有些狀況,但不太確定到底是什麼問題。這時找精神科醫師詳細問診,可幫助確認病情,並跟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精神科醫師初診會詳細詢問20-30分鐘,釐清你的症狀與生活概況,其他科看診很難有這麼充裕的時間)

 

如果你有些長期壓力,也可以做自律神經檢測,瞭解壓力對你身體狀況的影響。服用一些健康食品、B群、鈣片多少也有些幫助。在焦慮症狀還不算嚴重時早點接受治療,可避免症狀越來越嚴重。

 

【引用本文,若涉及任何人的權益,請告知敝人,敝人將立即撤下,並致上誠摯的歉意】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健康新殺手—心身症

台灣人有多心苦?十二年內因心身症就診人數暴增四倍,一年吞掉一.五億顆鎮靜安眠劑,連國中生、高中生都因為睡不著,背著書包去看精神科醫師。我們該如何面對? 綠草如茵,藍天白雲,這個佔地超過六十公頃的美麗校園,對助理教授林青青(化名)來說,卻像個披上天堂外衣的「煉獄」,讓她終日想...

 
 
 
認識焦慮症

在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下,大多數人都有過焦慮緊張的經驗。焦慮,在心理上、身體上及行為上會產生諸多的反應,心理上常出現焦躁緊張、容易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焦慮在身體上促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造成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素」加速分泌,很快的出現心跳快、心悸、呼吸困難、頭痛、消化...

 
 
 
焦慮症狀常被誤認為腦神經衰弱

在繁忙的工商社會,焦慮是相當普遍的問題。患者在情緒上感到緊張、擔憂、恐慌、害怕,出現坐立難安、煩躁易怒、失去耐性、無法專注等情況,並且伴隨著各種身體的不適,例如心悸、胸悶、頭痛、暈眩、痠麻、顫抖、冒汗、喘不過氣、腸胃不適、肌肉緊繃、疲倦乏力、以及失眠。許多患者因為胸痛、呼吸...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