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焦慮症
- mia ccad
- 2024年5月2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在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下,大多數人都有過焦慮緊張的經驗。焦慮,在心理上、身體上及行為上會產生諸多的反應,心理上常出現焦躁緊張、容易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焦慮在身體上促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造成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素」加速分泌,很快的出現心跳快、心悸、呼吸困難、頭痛、消化不良、腹瀉、頻尿、冒冷汗、手腳顫抖、容易酸痛疲勞、口乾舌燥等身體反應;行為方面容易衝動,逃避可能造成焦慮的情境,甚至以抽更多煙量、酗酒及濫用毒品來抗拒焦慮。
焦慮有輕重程度之別,若是焦慮後自己可以忍受而且不影響生活的品質,則仍屬「正常焦慮」範圍內;當焦慮程度嚴重到會使當事人覺得很難受,並且影響其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時,即已超過正常可忍受的程度時,則被稱為「病態性的焦慮症」,簡稱為「焦慮症」,一般的俗話說成「神經質」、「操煩病」、「自律神經失調」。「病態性的焦慮症」皆以焦慮為共同而基本的困擾,而隨著個別不同的症狀表現,在醫學上又被細分為以下多種的焦慮症。
1.恐慌症:
患者突然產生極端的焦慮不安,持續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常有將死的恐慌感,身體出現心跳快、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通常沒有明確的發生因素,之後患者通常合併「預期性的擔心」,甚至不敢出門。
2.懼曠症:
患者對置身於某些場合,當時會害怕萬一出狀況可能無法求救或逃脫,這些場合如擁擠的人群中、公共汽車內、電梯內或火車上,致使患者害怕到這些場合,而影響到人際及工作的表現。
3.社交恐懼症:
出現在眾所注目的社交場所,會因擔心窘境而很緊張,如有人上講台後,說話變得結結巴巴,腦內一片空白,身體的四肢發抖、冒冷汗及心跳加快,而使得原本有把握的表現大打折扣。
4.特定性畏懼症:
有些人對於某些特定的對象或場合過度的害怕,例如:怕老鼠之畏懼症,此患者看到老鼠後,逃跑的速度比老鼠還要快;有些人罹患怕高畏懼症,上了高處即花容失色。
5.強迫症:
患者出現重複性的動作或意念,如反覆出現怕髒的想法,明知其不合理仍無法控制,之後合併出現反覆洗手的抵消動作,這樣子每天花費了數小時的時間。其他如反覆關瓦斯門窗、強迫性的尋求對齊,也是很常見。
6.創傷後壓力疾患:
當經歷了較鉅大的創傷壓力事件,例如遭強暴、被綁架,當事人之後仍心有餘悸,容易陣發性出現高度警覺性,對人事變得麻木,當憶及此創傷情境即呈慌亂、心煩、心悸,而後常合併憂鬱傾向,甚至易染上藥癮及酒癮以逃避痛苦。
7.廣泛性焦慮症:
有些人對任何事情都過度擔憂。例如一位三十多歲婦人,原本個性較敏感、神經質且要求完美,近半年來變得更容易焦慮,丈夫出門就擔心發生車禍,害怕兒子上學破綁架,擔心兒子變壞,看到電視報導災難事件,就很擔心也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害怕自己得了重症,這位患者常出現心悸、胸悶、腹瀉、頻尿,容易發脾氣,整個人神經緊繃,自覺快發狂了,起初先到神經內科、心臟內科、腸胃內科做相關的檢查,但結果都正常,而後經轉介到精神科門診,經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給予抗焦慮劑、教導肌肉放鬆法及心理支持,經一個月後症狀明顯緩解。
8.因身體疾病導致的焦慮症:
有些身體疾患,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臟疾患……等,他們除了出現特定的身體症狀外,容易合併有類似焦慮症的現象。
9.因物質濫用導致的焦慮症:
例如使用興奮劑安非他命後,出現焦慮不安、容易衝動、注意力不集中及易有暴力傾向。焦慮症形成的原因,包括個性因素(常為做事求完美、自我要求多、較敏感)、體質因素(醫學研究上部份情形有此發現)及環境社會的壓力因素等綜合作用而成,所以在治療上,單純給予藥物或食補,其效果仍有限。最有效的治療內容包括
(1)藥物(抗焦慮劑、抗憂鬱劑)、
(2)心理諮商(討論疾病、支持與鼓勵)、
(3)認知行為治療等等。
當你決定拒絕再受焦慮的擺佈後,以下的抗焦慮妙方可供您參考:
(1) 再回憶以往心情最愉快的情景,因為一趟的幻想之旅,可能很快的助你喚回輕鬆感覺而化解焦慮;
(2)嚐試找出壓力源,尋求資源以減輕壓力;當焦慮性的壓力上門時,先暗示自己:「我可以應付得來」,
鼓 勵自己「快樂自己找尋」「希望自己創造」;
(3)練習腹部呼吸法,可以有效且立即消除緊張,正確的腹部呼吸,是當你一吸一呼時,腹部將隨之一起一
伏;
(4)泡熱水澡,促使身體加速血液循環,能幫助身體放鬆;定期運動可以培養精力,助於身體及心情的鬆弛。
焦慮症,為精神官能症的一種,就形同身體疾患中的氣管炎或腸胃炎,是較輕度、較普遍,又可及早治癒的疾病,若能及早找專業醫師接受治療,當是最佳的處方。
【引用本文,若涉及任何人的權益,請告知敝人,敝人將立即撤下,並致上誠摯的歉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