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正統的治療方式嗎?
- mia ccad
- 2024年5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催眠是精神科的一種治療模式,它的歷史比「精神分析」還早,很多從事心理治療的醫師或治療師皆應用催眠作為輔助的工具。
● 簡單的說,它是一種經由暗示,讓個案集中精神、冥想放鬆的過程,最常被用來治療「焦
慮症」、「心身症」等輕型精神疾患。國外有正式的「催眠治療」學會,出版學術期刊。
● 催眠能否達到「影響一個人的心智」、「控制一個人的行為」的境界?從學理上看,是可
以達到上述效應的,比如說有治療師能以催眠進行無痛拔牙,但並不如一般想像那麼「神
奇」。
● 因為催眠需有很多條件配合才能達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個案的「可被暗示性」
(suggestibility)。「可被暗示性」越高者越易被催眠。此外個案的合作度、專心度、治療者的
經驗…… 等皆和催眠的效果有關。
● 另外,由於「前世療法」被過度渲染,很多人以為「催眠」就等於「前世療法」,這是
錯誤的,「前世療法」只是催眠治療的一種方式。實際上,只有極少數的治療師以「前世療
法」來治療病人。
是否真有「前世」?
● 對於「前世」的真實性,筆者認為:「前世存在與否,在於你是否相信,如此而已。」要
以科學方法去研究「信仰問題」,基本上不怎麼恰當。
● 雖然「轉世」之說在我國民間流傳甚久,實際上,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並沒有轉
世的觀念,如果古代中國人相信轉世,就不會大費周章的去建造像秦始皇陵那樣的地下宮殿
了。當輪迴的信仰普遍化之後,「前世」的想法自然存在了。
● 催眠出來的「前世」是真正的「前世」嗎?我們可以「夢」作比喻:我們可能在夢中成為
大富翁、總統、超人……甚至變成異性,但是沒有人相信那就是「前世」,正所謂:「日有
所思,夜有所夢」是也!同理,催眠產生的一些情境,可能是個案潛意識的期望,也可能是
他以前接觸的片斷經驗,甚至是看過的電影或小說的情節,在催眠狀態中重新拼湊呈現。
科學應證?
●「輪迴」在宗教中有其完整的思想體系,不是「催眠」這個單純的過程可「表淺地」證實
的。
● 類似「前世今生」書中魏斯醫師的經驗,幾乎每位催眠治療師都經歷過,而大多數治療師
也都以「個案潛意識活動」或「往日印象」的觀點予以分析。像魏斯醫師這樣一廂情願的以
「前世」來解釋,筆者認為,以一位科學工作者,或是知識份子的立場來評斷之,似有其可
議之處。
● 尤其魏斯以「教學醫院精神醫學教授」的身分大談「前世」,並一再強調自己科學背景,
使催眠出「前世」的「服眾性」大為增加。但是書中皆是個人經驗的單方面描述,沒有經過
實證檢驗。這是相當危險的,打個比方,李遠哲博士如果寫一本書說觀世音顯靈了,我想一
定很多人會相信──李遠哲都這麼說了,當然是真的!
● 其實,真正有資格討論前世的,應該是宗教家,或超心理學家(parapsychologist),而不是魏
斯。
「前世療法」好嗎?
● 最後要談的是「前世療法」的適用性及可行性,對於這種治療方式,筆者倒是採取較開放的態度。我不相信催眠出來的內容真是前世,但是我肯定前世療法的臨床功效。
● 基本上,前世療法是一種「歸因」的過程。在治療「焦慮症」「畏懼症」等疾患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可透過心理治療或催眠,找出個案內心的衝突,或是童年不愉快的經驗,或是成長過程的偏差……等等,讓個案產生「病識感」──即瞭解疾病的原因,再和個案共同來面對、處理其心理癥結,重新成長。
● 前世療法也有類似的功能,只要個案「相信前世」,這樣的「歸因」同樣可產生「病識感」,達到療效
● 就像祈禱、拜拜可獲得內心的平靜一樣,我們不應該,也不必要去排斥「前世療法」。但是,可慮的是,前世療法的療效被誇大了。
● 催眠本身就有其浪漫的一面,「前世」又符合國人「輪迴」的觀念,加上傳播媒體推波助瀾,社會大眾趨之若騖,彷彿這是一種多麼神奇的療法。這跟近年來命理風水盛行的社會現象頗類似,顯示醫療體系或諮商輔導界提供的心理治療服務,未能滿足民眾的需求。
<引用本文若涉及任何人的權益,請告知敝人, 敝人將立即撤下,並致上誠挚的歉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