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莫札特音樂可以讓人變聰明嗎?

  • 作家相片: mia ccad
    mia ccad
  • 2024年5月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過去在復健醫療領域(包括生理、小兒、精神),偶會聽病人家屬問起:

「莫札特效應真的可以使人變聰明嗎?」

甚至在與醫療同業提起所謂的「莫札特效應」時,他們的第一句話總是:

「喔!莫札特效應!那個可以改善病人認知功能的音樂!」

        其實,莫札特效應在改善認知功能上未必如此「神效」!且除此之外,諸如莫札特音樂的古典音樂還有許多其他的臨床運用價值,如果站在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莫札特效應」,將會發現它的效應不只發生在所謂的改善認知功能,也有別的運用價值,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它,較不易令您失望與局限。

 

※「莫札特效應」的由來:

 

先來回答幾個問題:

「莫札特效應能使人變聰明嗎?」

「莫札特效應可以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嗎?」

 

        這是相當需要澄清的,首先,「莫札特效應」的起始是在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三個心理學家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報告,他們給36名大學生聽十分鐘莫札特448協奏曲後,再給學生做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結果學生的空間推理能力增加了9分。而經過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大幅報導,人們開始認為莫札特音樂可能增加病人的認知功能,於是,「莫札特效應」這個名詞便成為了醫學界所廣泛討論的話題。

 

※「莫札特效應」真的能改善認知功能嗎?

 

        如果我們針對「莫札特效應」原始精神中,所提出之可以改善病人認知功能的理念加以深入探討,我們可以發現仍有幾點值得商榷:

1.「空間概念」只是「認知功能」中的一部份:

     所謂的認知功能之範圍甚廣,它至少包括了空間概念、記憶、排序、人時地定向感…等方面,舉例來說,職 

     能治療師常以評估工具LOTCA(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來測驗腦傷

 

2.該實驗的「時效性」值得探討:

     1993年的實驗的後測進行得太快!即便當下有效,也不代表日後受測者的認知功能就會一直維持在該已被

      提升之狀態。

3.該實驗中的評估方式需考量到「學習效應」:

      前後測的工具完全一樣,間隔時間又短,幾乎可以確定會發生「學習效應」,故分數有所提高自然也就不足

      為奇,舉例來說,給您一張數學考卷,之後隔一段時間後再給您寫一張一模一樣的,可想而知後面那份的分

      數很可能大於等於前一份,無論中間間隔的時間內有否聽音樂皆可預料到將會有此結果,故不能把分數的進

      步全然歸功於「莫札特效應」。

 

4.受測者本身皆為認知功能無障礙者:

      1993年的該份研究雖然顯示出聽莫札特音樂可增加受測者的空間概念,但該受測者均為正常、無病之大學

       生,同樣的進步效果能否發生在腦部機制已出現病變的臨床病人身上?能夠同樣地改進腦部機制已出現病

       變的病人之空間概念?仍是一大問號!

 

※ 再者,對於,「莫札特效應可以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嗎?」的問題:

        我們可以多看幾篇之後不同學者針對莫札特所做的研究,將會發現在醫學臨床上關於莫札特效應效果的相關研究結果是相當分歧的!如:Hughes JR.,2000,Steele KM,2000,Johnson JK,1998…研究中指出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有效地幫助病人的空間概念、定向感(orientation,指對人、時、地的定向感)…有所幫助,然而像McCutcheon LE,2000,Bridgett DJ,2000…則是在研究中指出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對病患的認知功能根本沒有顯著的提升。

 

在差距如此大的不同研究數據之下,若要問:「莫札特效應能使人變聰明嗎?」如果以較審慎客觀的態度來思考,恐怕只能以保留的態度回答「不一定」了!

 

※「莫札特音樂」在臨床上還可以有其他「效應」:

 

        莫札特效應對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不一定有效?!那豈不大大減低了其應用價值?其實不然,如果多看幾篇醫學專文,便可發現莫札特音樂或是其他類似曲風之古典音樂也可以改善病人其他方面的表現,「莫札特」音樂在其他方面同樣可以發揮「效應」的!

我們若將莫札特音樂或是其他類似曲風之古典音樂在健康照顧上之應用的論文回顧給稍做整理,至少可以發現它們除在所謂的增進認知功能外,還有以下的顯著臨床應用價值:

(1) 改善情緒:

        有學者指出,純聽音樂可以將病人從錯誤、極端悲觀的認知思考情境中拉出,進而達到降低焦慮的效果, 

        由於此法並不會造成太多花費,故在國外已有不少成人照護中心在使用(Gibbons, 1984, 1988; Palmer,

        1989),而另一份在1998年的研究也同樣地發現聆聽古典音樂可幫助病人降低焦慮、憂傷、壓力…的情

         緒(McCraty et al.,1998)。

(2) 增進注意力:

         在Don Campbell的音樂治療的理論中有所謂的「共乘原理」(entrain),意表著音樂可使人更專注於眼

         前所從事的活動。舉例來說,Peter M. Scheufele, 1999即曾發現古典音樂介入可讓精神病患在比較短的時

        間內完成工作;Allen and Blaskovich, 1994也在研究中指出古典音樂可降低病人在活動中燥動的情況,使

        活動進行的更順利。

(3)  降低噪動:

        1950年,Michel在具有肢體攻擊行的病人之活動場所播放音樂,結果發現病人在播放音樂的當下,肢體攻

         擊行為要減少很多(Michel,1950);而在1990年,Patricia Courtright也用類似的介入方式,來改善病人

        在用參時的躁動、攻擊行為(Patricia Courtright, RN, BSN,1990)。

 

        因此若要問:「莫札特效應能使人變聰明嗎?」也許不能很肯定地回答「是」!但若廣泛地以莫札特音樂在臨床上對病人所發揮的種種效應來說,我們覺得莫札特音樂是有相當幫助的!

 

「莫札特效應」的應用範圍將持續擴大:

       莫札特音樂在坊間早已是雅俗共賞的好音樂,它在「音樂治療」領域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因此醫界人士在解讀「莫札特效應」時應更多方面地去研究、探討它在各方面所可能有的療效,並給一般大眾更全盤、更正確的觀念。我們相信,日後「莫札特效應」將可在健康照護、病症改善…的使用上持續擴大它被應用的範圍,並藉著相關醫界人士的研究、開發,為「莫札特效應」這五個字注入嶄新的生命力。

 

(本文作者為復健師,台北醫大「醫學研究所」碩士。)

 

 

【引用本文,若涉及任何人的權益,請告知敝人,敝人將立即撤下,並致上誠摯的歉意】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催眠是正統的治療方式嗎?

催眠是精神科的一種治療模式,它的歷史比「精神分析」還早,很多從事心理治療的醫師或治療師皆應用催眠作為輔助的工具。 ● 簡單的說,它是一種經由暗示,讓個案集中精神、冥想放鬆的過程,最常被用來治療「焦 慮症」、「心身症」等輕型精神疾患。國外有正式的「催眠治療」學會,出版學術期刊...

 
 
 
催眠的科學研究

催眠是一種類似睡眠而實非睡眠的意識恍惚狀態。此種恍惚的意識狀態,是在一種情境之下,經由催眠師的誘導而形成。由催眠師所設計的特殊情境,與其所採用的誘導方式,兩者合之,及稱為催眠術。 催眠與催眠術,一向被人視為神秘怪異之事,甚至被認為是江湖術士騙人的把戲。因此,在科學心理學的早...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